第七十四章 大国工匠-《宋时吴钩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公输念槐可以自豪地宣称他比这些匠人高出不止一个量级,但公输念槐的这个高恰恰就是站在这些匠人们的肩膀上。

    要是从创新这个角度来说,公输念槐应该惭愧。因为不管青霉素还是青蒿素,都是剽窃后世的,没有公输念槐的一丝一毫的功劳,更惶论创新了。

    这支由铁梨木制作的注射器,整个筒体是由整块铁梨木掏空而成。这也就罢了,毕竟筒体较粗,花些功夫也就是了。

    让公输念槐大为惊诧的是,针筒前端的**小孔是如何钻出来的。这可是铁梨木,硬度极高,而要钻的小孔极细,使用什么工具,什么手法,才能钻透铁梨木钻出这么细的小孔来?

    注射器实质上就是一个活塞。插进针筒的就是活塞。活塞与针筒内壁如何接触紧密不漏气,是注射器的关键。

    公输念槐举起针筒对着窗户借着光亮,瞄了瞄针筒***侧光滑如镜,竟然看不出凹凸不平,即使用最挑剔的眼光也挑不出哪怕一丝一毫的瑕疵来。

    公输念槐不仅大为叹服。

    再看活塞。活塞低端向上约一厘米处挖出一个凹糟来,凹糟内嵌入一层薄薄的杜仲胶条。若不细看,胶条与活塞平齐,并无突出之处。要是顺着活塞外壁看去,胶条嵌入处有微微的突起,这样就保证了活塞与针筒内壁的贴合紧密。由于胶条的韧性与弹性,这样推拉活塞时,既不紧涩,又不至于漏气,与后世的注射器一般无二。

    要不是这是由铁梨木做的,公输念槐真想现在就试试这支注射器的效果。

    惟一的缺憾,大概就是不透明了。刻度可以标上,但是无用。看来要想确定注射液的多少还得另想办法。或者先不用注射器,改用吊瓶输液。但是注射液多少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。

    更让公输念槐担心的还是这支注射器的材质问题。针筒里是要装药的,铁梨木本身有没有副作用,与不同药液接触会不会造成不良后果等等,都是问题。

    还有杜仲胶条,达到卫生标准了吗?与药液接触会否生反应?这都是未知之数。

    公输念槐可不敢随便拿人命来试验。

    用吊瓶输液,就简单的多。一个小瓷瓶加一个软木塞,再加一根杜仲软管和一个针头就ok了。如果担心杜仲胶管不安全,可以多准备一些,用上几次或者规定多长时间必须更换,可以有效降低生医疗事故的机率。

    有了这支注射器,公输念槐对宋代这个时空有了一些信心。或者说他的一些想法可以更放心地摆出来施行了。

    “怎样?”方琼看得眼都花了。

    公输念槐拿着注射器推拉弹唱,玩的不亦乐乎。一会儿看看内筒壁,一会儿把活塞塞进去推拉几次,瞅瞅这里,看看那里,比搞安检的还上心。

    方琼对这孩子的耐心还是足够有的。既然是公输氏的后人,自然有常人没有的眼光与见识。他所感兴趣的地方当然会与常人不同。他对什么感兴趣,也不是他一个寻常管家所能理解的。或者说他一个普通管家都能理解的东西,他公输念槐也就不值得他纾尊降贵地奉迎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