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三十三章:出航之前-《大唐第一闲王》
第(2/3)页
有人信心满满的励志要在接下来的三年多内混个一官半职,争取让家里的生活更好。
有些人则觉得在干三年半,等五年合约期满之后就退役回家安稳过日子,反正接下来好好干的话,三年多差不多能够赚到十年,甚至更多的生活费。
不管好的坏的,海州军的制度通过这一次的探亲算是被完美的释放了出来。
虽然要常年离家,但是高昂的军饷能够弥补一些,而且最最重要的是,这些人回来都是一个态度,常年的训练虽然艰苦,但效果也是响当当的,到了战场上以后,敌人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,只要自己小心谨慎一些,虐他们跟玩似的。
而且,海州军也不是府兵那种模式,一入府兵就到老,更不是现在的募兵模式,需要的时候招募,打完仗就让人滚蛋。
普通士兵和火长就是五年合约,五年后会双向选择,若是两方都有意,那可以续签一份五年的合约,若是一方不满意,则可以不续约直接退役,虽然他们大多数不识字,但有人跟他们解释,合约上清楚的写着,退役后会额外发放最后一年的基础军饷作为安置补贴。
也有好事的算了一笔账,普通兵士每月的军饷是一百钱,但是随着军龄的增加,军饷也是增加的,第二年每个月就会增长为一百零五钱,第三年一百一十钱,第五年的时候就是一百二十钱,等于干到五年期满回家,可以额外多拿一千四百四十钱。
这意味着什么?放在早些年的时候,甚至买不了一石米。
但是现在……
说起来都是泪,自贞观四年之后,大唐似乎度过了频繁的天灾期,雨水充足,阳光明媚,外面的突厥没了,内部的隐患也逐渐的消除了,百姓开始静下心来勤勤勉勉的耕种了,于是,当年丰收之后,粮价就进行了一次雪崩,而接下来几年更是年年爆仓,以至于现在一斗能说得过去的粮食只要四钱……
就这样,不少人满怀着期待的等着海州军再次招人,可问来问去,压根就没人听过海州军要扩招的消息,这让不少人很是失望。
随着一队队探亲的士兵归营,海州军营也渐渐的忙碌了起来,第二批探亲的部队还在海外没有回来,他们必须要等到朝廷接收的部队到了以后才能返回。
不过这并不影响海州军营的运作,由于这一次出海的士兵是进行挑选的,并非整建制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