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3 不一样的试题-《医步青云》
第(3/3)页
“是啊,那少掉的二两银子,到底跑哪里去了呢?”
胡飞看完题目也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,接着便将这个题目在仔仔细细地从第一个字看到了最后一个字,没有现任何问题。还好胡飞也是学过算数的,接下来他又不死心地将将所有账目再次照着题目上的算法,仔细算了数遍,结果还是毫无问题,算来算去怎么都是少了二两银子,这可让他挠头了。
胡飞也没有过多的留意这些竞争者,自个儿这会儿已经开考了,而他们不过刚刚过来而已,不论他们应聘的职位是否和自己有冲突,至少自个儿已经先行一步了不是?看看试卷上费尽心机才答出的两道题目,胡飞心里稍稍有了些成就感。
孙平步举行这样的试题考验其实和科举的模式是差不多的,但,内容上就完全不同了。
“科举”从总体上来说,有利有弊。就华夏的历史上来说,从宋代开始,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、贫富皆可参加。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基础,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,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。
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,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,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、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“寒门”出身。
但只要他们能“一登龙门”,便自然能“身价十倍”。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,俯甘为孺子牛,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,光宗耀祖。可以说,科举是一种拢络、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,以巩固掌权的统治。
而且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,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。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,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。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,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。
大概由宋代开始,科举的考试内容已经开始陷入僵化,几乎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就可通过。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。
第(3/3)页